馬未都談明清筆筒——筆筒的產生、筆筒的形制、筆筒的發展

賞新閱木|馬未都/文2017-07-03
閱讀:349166
筆筒11_副本66_副本
       筆筒在古代文具中出現得最晚,大致到了明朝晚期,文人的案頭才設置筆筒。這與一般人的想象有些出入。筆筒造型簡單,一般口底相若,呈筒形,少有大的變化。比起其他文具,筆筒簡單而實用,可在明朝中葉之前,文房用具中卻沒有筆筒。  
  筆筒的前輩大致有筆架、筆床、筆格幾種。筆架何樣?宋朝魯應龍在《閑窗括異志》中有準確描述:“遠峰列如筆架”。這使人對宋人案頭常置石頭有了功能上的了解。宋元明清大量傳世的筆架山,應該就是置放毛筆的一種文具。床為臥具,顯然筆置于筆床定為平放。明人文震亨在《長物志》筆床條中稱:“筆床之制,世不多見,有古鎏金者,長六七寸,高寸二分,闊二寸余,上可臥筆四矢。”具體而形象。筆格其名古澀,據《長物志》描述,筆格為石、玉、銅、瓷、木等材料所制,式樣不外乎山形,或各類演變成有起伏者均被視為筆格,與筆架式樣及功能大同小異,可視為別名。
 
1-2清 白玉筆架時_副本_副本
  筆格為石、玉、銅、瓷、木等材料所制,式樣不外乎山形,或各類演變成有起伏者均被視為筆格,與筆架式樣及功能大同小異,可視為別名
 
2-1筆床 拍賣品_副本_副本
  筆床之制,世不多見,有古鎏金者,長六七寸,高寸二分,闊二寸余,上可臥筆四矢

筆筒的產生
  以目前已知的實物論,筆筒的產生不會早于明代嘉靖朝。明晚期人屠隆在《文具雅編》中僅提了一句筆筒:“湘竹為之,以紫檀烏木棱口鑲座為雅,余不入品。”  
  文震亨《長物志》明確指出了筆筒的古制:“鼓樣,中有孔插筆及墨者,雖舊物,亦不雅觀。”文震亨在萬歷年間已將此類筆筒視為舊物,可見其生命力之弱。這類一方三圓(個別也有四圓)孔的鼓形文具,很長時間名稱混淆,功能說法不一。據此,我們可以知道,這就是筆筒之祖,與后來大量生產的筆筒大相徑庭。  
  非常值得注意的是,這類古制筆筒,都出自明嘉靖萬歷時期,上推正德,下接天啟,尚未發現有形制相同者,由此我們基本可以推斷筆筒的大量生產從明朝晚期始,這與存世文物也相吻合。  
  《長物志》中筆筒條稱:“陶者有古白定竹節者最貴,然難得大者。青冬磁細花及宣窯者,俱可用。”這次文先生弄錯了,宋定窯絕無筆筒,如確有竹節式樣的筒形瓷器,也不會是筆筒。因當時還沒有筆筒。這在大量的宋畫中可以印證,從未發現案頭有筆筒陳設。文震亨不是文物專家,錯誤在所難免。景德鎮近年出土了十數萬件御窯瓷器,明中期之前未見筆筒。  
  需要指出的是,臺北“故宮博物院”于1989年在臺灣舉辦了《宋官窯特展》,并出版了展覽圖冊,其中第62號展品《官窯粉青筆筒》,年代定為北宋。此筆筒紫口鐵足,釉面瑩潤,美麗無比。底足修胎規矩,施醬釉。底部鏨有清乾隆皇帝御題七言詩一首:“瓶碗官窯亦恒見,筆筒一握見殊常。宣和書畫曾經伴,南渡兵戈幸未亡?;饸馊臍馕?,今人如挹古人芳。不安銅膽插花卉,拈筆吟當字字香。”此詩作于乾隆癸卯年,即1783年。這一年乾隆皇帝73歲,他心血來潮作的這首充滿打油味道的詩,把這只筆筒定了性,即此筆筒曾為宋徽宗所用,當為北宋之物。其實,這只筆筒最早也不會早于雍正一朝。圖冊前言中也稱:“展品62號筆筒,……依風格來看可能是清朝之物。”如果作者知道宋朝根本沒有筆筒,就完全可以做出正確的判斷。
6-1官窯粉青筆筒高9.8cm  深8.6cm  口7.7cm  足7.3cm_副本_副本
▼官窯粉青筆筒(高9.8cm 深8.6cm 口7.7cm 足7.3cm)

6-2官窯粉青筆筒 底_副本_副本
官窯粉青筆筒  底
 
筆筒的發展
  以文獻記載,筆筒應該是竹木制在前,瓷制在后。朱松鄰生活于嘉萬時期(編注:嘉靖、隆慶、萬歷時期,1522—1620),為嘉定派竹刻始祖,所存真跡罕見,但他對后世影響極大。南京博物院所藏高浮雕竹刻筆筒,老松仙鶴虬勁古拙,定為朱氏僅存真跡。此筆筒作于1571年,為隆慶5年。此為已知最早的帶有紀年的筆筒。
文房_副本_副本
  
  《長物志》也稱:“(筆筒)湘竹、棕櫚者佳,毛竹以古銅鑲者為雅,紫檀、烏木、花梨亦間可用。”花梨即黃花梨木,明式家具常用之良材。由此可知,明末竹木筆筒大興,品種極多。從工藝要求上看,也比瓷制少有限制,任何人均可以因地因材制宜,獲取實惠。所以,竹制筆筒各流派爭雄斗艷,木制筆筒式樣層出不窮。
timg-20_副本_副本_副本  
  明末,由于政權不穩,文人厭惡政治,逃避現實,大興奢侈靡爛之風,一味追求生活中的美器。筆筒作為案頭文具中最具裝飾性的代表,異軍突起。文人雅士,無不以獲取美器為榮。據《廣志繹》載:“如齋頭清玩、幾案床榻,近皆以紫檀、花梨為尚……雕鏤亦皆商周秦漢之式,海內僻遠皆效尤之,此亦嘉、隆、萬三朝為盛。至于寸竹片石,摩弄成物,動輒千文百緡。”這一時期,文人自制成癖,工匠窮極工巧,許多精美絕倫的筆筒,“幾成妖物”,令今人嘆為觀止。
  傳世筆筒中,竹木牙等材料制成的筆筒明末很多,可以認定萬歷年間的亦不在少數,然瓷制筆筒萬歷年間的幾乎不見,唯崇禎一朝大量出現,且精美無比。
  
  timg-13_副本_副本
清丁觀鵬的《是一是二圖》中,乾隆皇帝的書齋充滿文人雅氣,縱然貴為天子,他對儒雅生活的追求、對文玩雅器的熱愛,與布衣書生并無二致。
 
  竹木牙一類筆筒,大都出自文人的喜愛,取之自然。文人親自操刀的亦不在少數。留下姓名的名家有許多,“朱氏三杰”、濮仲謙、張希黃,代表著明朝竹雕的三大風格。  
  而瓷制筆筒,沒有留下工匠之名,書寫制做年款的卻不少見。這似乎與竹制筆筒署款之風有著某種聯系。明代瓷制筆筒,目前僅見青花,繪制技法一反萬歷草率之風,工細之極,不讓畫家,足見文人對筆筒之重視。  
  入清以后,筆筒材質更加豐富,瓷制品種驟增,應有盡有,至康熙時期達到了高潮,雍正乾隆時期風格變幻多樣,仿生品種迭出,粉彩美輪美奐。  
  康熙一朝,社會走向安定,明末清初祈求色彩題材減少,追求平和安逸的作品增多??滴跚嗷üP筒,以人物故事、花鳥山水見長,為雍乾之后力所不及。  
  彩瓷艷麗,各類彩瓷利用其優勢,粉彩柔和,五彩熱烈,斗彩華貴,墨彩雅致,礬紅彩描金富麗……制成筆筒,美不勝收。  
  顏色釉進入康熙朝,無論高溫釉低溫釉,發揮得淋漓盡致,高溫釉之亮麗熱烈,低溫釉之柔和文雅,其表現力前所未有。兩種顏色以上的復色釉,也大膽創新,仿木、仿石,順其紋理自然,色彩變幻。  
  其他竹木牙漆,水晶端石銅玉等材料統統被工匠所利用,竹制為最大家族,流派名家輩出;木雅隨竹刻家走遠;漆制也隨心所欲;至于硬質材料,玉石、金屬等,在工匠手下隨意設計,化堅硬為柔軟,至今看來仍屬鬼斧神工之技。  
  中國文人在漫長的封建社會中注重個人品味,追求生存格調。這種格調與品味的追求,即使反映在筆筒這么簡單的文具上仍然千姿百態。一個小小的筆筒,置于案頭,幫助文人敘說他的審美心境,同時,也向后人展示了他們的非凡才華。(自馬未都著《明清筆筒》)
  
馬未都_副本4444_副本
馬未都
  1955年3月22日生于北京,祖籍山東榮成,中國民主建國會會員,收藏專家,觀復博物館的創辦人及現任館長,央視《百家講壇》主講人,國務院新聞辦《中國網》專欄作家、專家。著有小說《今夜月兒圓》。

相關文章:
01.書房的眼睛——紅木筆筒文化鑒賞
02.馬未都談明清筆筒
03.張德祥談筆筒中的佛儒道
04.中國筆筒最早出現年代考據
05.從“三拍“看筆筒收藏——方文房清玩收藏家劉傳俊
06.內涵 品位 美飾——筆筒在當代的審美意義
07.書房的氣質 始于內心修行
08.千古傳奇《五牛圖》
09.爭議30年的《寒雀圖》御題詩之“謎”
10.匠心琢器——木雕大師陳加國與筆筒雕藝
11.血檀:說好說壞都是瞎掰——給吃瓜群眾揭秘血檀真相

分享:

木作視界
木作七千年
木作中華手機臺

相關文章